做“鱿鱼”,从不是件简单事_手机网易网

做“鱿鱼”,从不是件简单事_手机网易网

做“鱿鱼”

从不是件简单事

全文共计2300字,阅读约6分钟

铁板鱿鱼来源:视觉中国

鱿鱼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,是拥有壳的生物,也是海螺和海贝的近亲。

拥有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。至少在被人类烹饪时,有了壳最多是水煮或辣炒,而没有壳那就会落得个烧烤的下场;

即使不被人抓到,螺和贝的壳也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,防止被捕食者咬伤。

这些生物平时宅居在壳里,把软体从壳口伸出取食活动,遇到危险就缩回壳中,化险为夷;

螺、贝走到哪儿,就把壳带到哪儿,随时“房车旅行”,用四川话说,那叫一个巴适得很。

·扇贝

实际上,鱿鱼的祖先也和螺、贝一样,是拥有外壳的生物。

它们由一个共同祖先——“单板纲”演化而来,共同继承了单个的贝壳。

所谓龙生九子,各有不同,单板纲的后代亦是如此。

螺类生性守旧,从一而终地秉持着单个贝壳,直到现在,大部分螺仍然和祖先一样,过着吃草啃泥的生活;

贝类也很懒惰,不想运动,但是却喜欢吃东西,所以就演化出了两片贝壳,将自己保护起来,伸出软体滤食水中的微体藻类等有机物;

而鱿鱼的祖先“角石”,却天性好动,敏捷有力,它已经演化出了与现代鱿鱼很类似的漏斗,配上一个轻薄的壳,足以使自己在水中自由游动。

· 鱿鱼

来源:alhontess/Adobe Stock/图虫创意

乍一听起来,既然有硬质的外壳保护,又有鱿鱼一样灵活的身体,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?鱿鱼为什么要放弃壳呢?

事情还是要从活化石鹦鹉螺说起。鹦鹉螺有着一个螺旋的贝壳,壳内被隔壁分成数十个小房间,被一根管道串联起来。

鹦鹉螺可以通过这根管子调节小房间里的气体和水的比例;当气体多的时候,浮力大于重力,鹦鹉螺就会浮起来;当液体多的时候,重力大于浮力,鹦鹉螺就沉下去。

这与潜水艇的原理相同,现代第一艘核潜艇也被叫做“鹦鹉螺号”。

· 海螺

“角石”便和鹦鹉螺近似。

角石包括了很多种类,包括奥陶纪的房角石,它是地球上的顶级掠食者之一。

现在的鹦鹉螺所属的鹦鹉螺属也是角石的一种,当然它并不是鱿鱼的直系祖先。

鱿鱼的直系祖先是角石中的“直角石(Orthocerida)”,它有着狭长的贝壳,壳中也有类似鹦鹉螺的气室和管道。

经过漫长的演化,它演变成了“杆石”,一个更小,更细,同时具有一个小“胎壳”的生物,这代表着现代头足纲的开始(胎壳是动物从卵内出生时头顶的小壳,小的胎壳代表着小的卵,类似现代鱿鱼;相对应,其他角石都具有很大的卵)。

鹦鹉螺来源:Daria Doroshchuk/Adobe Stock/图虫创意

杆石有两支后代。

最先出生的是大名鼎鼎的“菊石”,古生代和中生代数量最多,最繁盛的化石种类之一。菊石就像一群长着螺旋壳的章鱼,出现于409百万年前的早泥盆纪。

这个菊石可是个不孝子,它一出现,就凭借着水动性良好的螺旋外壳,挤占了老祖宗杆石和角石的生存空间。

与菊石的螺旋壳相比,杆石的长尖贝壳水动性差,游动缓慢,只能望洋兴叹。在石炭纪(约358.9–298.9百万年前),杆石已经无法在菊石的竞争下生存。

始乌贼及直角石目解剖图绘图:何林(竖图,请横屏观看)

为了与菊石竞争,杆石的一支开始寻求转变,试图游动得更快,能够捕食更多食物。

非流线型的长尖外壳十分笨重,无法高速游泳,难以与菊石竞争;

因此,在成长过程中,这支杆石将外套膜逐渐向外翻转,反过来包围外壳,就像现代的宝螺一样。

将外壳包到体内的好处是非常多的。用光滑且可操控的软体迎接水流,降低了阻力,也阻止了寄生生物附生在壳上,影响运动。同时,内壳为肌肉生长留出了广阔的空间,这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游泳的动物来说是十分必要的。

在早石炭纪,由外壳变为内壳的改造基本完成。

生存于早石炭世的始乌贼(Jeletzkya)便是改造完成的最古老的鱿鱼。

除了外壳变内壳,始乌贼与角石相比还拥有一个重大的革新——它拥有了十条带有吸盘的触手,以及喷墨用的墨囊,这同时赋予了它强大的战斗力。

外壳变成内壳后,失去了保护身体的作用,过于沉重的硬壳还会影响游动速度。接下来,鱿鱼就要逐渐把体内的壳退化掉了。

始乌贼及直角石目复原图绘图/何林

然而,两件最重要的事还没有解决:鱿鱼是怎么逐渐退化掉体内的壳的?

而对于人类吃货而言更重要的是,铁板鱿鱼的肉是怎么来的?

这就是“始乌贼”的后代,“闭箭石”所做的事了。

在“始乌贼”之后的“闭箭石”中,硬壳进一步退化,钙质成分开始消失,并由有机质含量高的片状纤维替换,大大减小了壳的重量。在晚古生代,外壳最终变成了一片扇形的薄片状甲壳,称为“前甲”;在前甲后方,仍残余着少数腔室,辅助调节动物的浮力。

在扇形前甲的两侧,闭箭石进化出了一对肉鳍,以便于保持游泳的平衡。但在此时,包裹外壳的外套膜还仅仅是一层膜,并不具有运动功能,急需改变。

于是,闭箭石开始在外套膜填充肌肉,将身体变成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气球。气球通过肌肉吸水,再快速收缩肌肉,使水从腹面的一个被称为“漏斗”的小管子喷出,反冲力便推动着动物向前猛冲。在之后的时间里,闭箭石不断改良着这一构造。

到了早侏罗纪,随着闭箭石的后代“长箭石(Longibelus,作者自译)”的出现,现代鱿鱼开始发展。它们逐渐强化肌肉,快速游泳,同时退化剩余的失去作用的壳。

船上晒鱿鱼 来源:Macduff Everton/Corbis/VCG/Corbis Creative

最终,历经约一亿年的演化,原本厚重的螺壳变成了一根角质的长片——就是鱿鱼中常被当作塑料的那根东西。角石的细小触手则变成了焦香弹牙的鱿鱼须,而原本膜状的外套膜,也变成了充满肌肉,丰腴适口的鱿鱼身;在身体两侧,伸展着保持身体平衡用,脆嫩鲜爽的鱿鱼鳍,水煮角石也变成了铁板鱿鱼。

在66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中,菊石灭绝了,鹦鹉螺依靠长寿,成体能够抵抗恶劣环境活了下来,而同样寿命短的鱿鱼因为退化了壳,免受酸性海洋溶解外壳的影响也生存至今,证明了这种生存方式的巧妙。只不过,每当被人类做成铁板鱿鱼时,鱿鱼还是忍不住后悔——自己是否应该退化掉壳?

“中国三峡杂志”微信公众号

立足三峡,关注人类家园

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

栏花设计:崔玮

作者:何林

责编:王旭辉

美编:王旭辉

来源:《中国三峡》杂志2021年01期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