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。
出自唐代李贺的《李凭箜篌引》
译文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,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;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,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。
注释女娲:中华上古之神,人首蛇身,为伏羲之妹,风姓。石破天惊逗秋雨:补天的五色石(被乐音)震破,引来了一场秋雨。逗:引。
赏析此句想象大胆奇特,出人意料,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独特运用和感悟,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、神奇瑰丽的境界,表现出音乐的强大魅力。
完善
原文
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
吴丝蜀桐张高秋,空山凝云颓不流。江娥啼竹素女愁,李凭中国弹箜篌。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。十二门前融冷光,二十三丝动紫皇。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。梦入神山教神妪,老鱼跳波瘦蛟舞。吴质不眠倚桂树,露脚斜飞湿寒兔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,听到美妙的乐声,山上的白云都凝聚起来不再飘游。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,九天素女也被牵动满腔忧愁;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?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。乐声清脆得就像昆仑山的美玉被击碎,凤凰在鸣叫;时而又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,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。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;高弹轻拨箜篌,帝王的心弦也被乐声打动。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,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;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,引落了漫天绵绵秋雨。幻觉中仿佛看见乐工进入了神山,把技艺向神女传授;湖中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,潭中瘦蛟也翩
展开阅读全文 ∨
赏析
李凭是梨园弟子,因善弹箜篌,名噪一时。“天子一日一回见,王侯将相立马迎”,身价之高,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。他的精湛技艺,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。李贺此篇想象丰富,设色瑰丽,艺术感染力很强。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、韩愈的《听颖师弹琴》相提并论,推许为“摹写声音至文”。
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,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,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,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,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。全诗语言峭丽,构思新奇,独辟蹊径,对乐曲本身,仅用两句略加描摹,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动人效果,大
展开阅读全文 ∨
创作背景
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(唐宪宗元和六年)至公元813年(元和八年),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,官奉礼郎(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)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283-284
2、
徐中玉 金启华.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(一)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:667-669
简析
《李凭箜篌引》是一首音乐诗。此诗使用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比喻,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,表现其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,也展示出诗人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。全诗语言峭丽,构思新奇,独辟蹊径,对乐曲本身,仅用两句略加描摹,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、泣鬼神的震撼效果,运用了大量的联想、想象和神话传说,使作品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。
李贺
李贺(约公元790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“长吉体”诗歌的开创者,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有“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”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元和十一年(816年),李贺强撑病躯,回到昌谷故居,整理所存诗作,不久病卒,时年二十七岁(一说二十四岁)。► 253篇诗文 ► 665条名句
完善
猜您喜欢
凡音者,产乎人心者也。感于心则荡乎音,音成于外而化乎内。
——《吕氏春秋·纪·季夏纪》
雪照山城玉指寒,一声羌管怨楼间。
——刘著《鹧鸪天·雪照山城玉指寒》
赏心乐事共谁论?花下销魂,月下销魂。
——唐寅《一剪梅·雨打梨花深闭门》
一枝红杏出墙头,墙外行人正独愁。
——吴融《途中见杏花》
叹浮云、本是无心,也成苍狗。
——蒋捷《贺新郎·兵后寓吴》
白骨如山忘姓氏,无非公子与红妆。
——《红楼梦·第八回》
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
——毛泽东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
虚负凌云万丈才,一生襟抱未曾开。
——崔珏《哭李商隐》
开门复动竹,疑是故人来。
——李益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》
不患位之不尊,而患德之不崇;不耻禄之不夥,而耻智之不博。
——《后汉书·列传·张衡列传》